专家科普时间(五十二):别让脑卒中康复晚一步
你知道吗?在中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那些因脑卒中而致残的患者,生活往往陷入了无尽的困境。曾经能奔跑跳跃的他们,如今只能在轮椅上度日;曾经能谈笑风生的他们,如今却连简单的沟通都成了奢望。不仅患者自己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整个家庭也背负上了沉重的负担。但你知道吗?脑卒中后,患者的命运并非只能被 “残疾” 二字定义。早期康复治疗,就像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能为患者的功能改善带来巨大的希望。
一、什么是脑卒中早期康复
脑卒中早期康复,是指在患者发病后的急性期,即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进展后的48小时后,就开始介入的一系列康复治疗措施。它涵盖了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多个方面,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如肢体运动障碍、言语不清、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等,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二、早期康复为何关键
1.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大脑具有可塑性,在脑卒中发生后的早期,这种可塑性尤为明显。早期康复训练通过特定的运动、感觉刺激等训练方式,能够刺激大脑神经细胞的再生和突触的重塑,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2.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长期卧床或肢体活动受限的脑卒中患者,很容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还会延长康复时间,增加康复难度和医疗费用。而早期康复通过定时翻身、拍背、肢体活动等措施,有效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的康复之路扫清障碍。
3.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能够重新独立生活,回归正常的社会活动,是他们最大的心愿。早期康复从最基础的穿衣、洗漱、进食、行走等生活技能开始,一步步帮助患者重新掌握这些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更好地融入家庭和社会。
三、常见误区大揭秘
1.认为康复训练就是简单活动肢体:很多患者和家属觉得康复训练无非就是伸伸胳膊、拉拉腿,自己在家也能做,没必要去医院找专业的康复治疗师。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个复杂且专业的过程,需要康复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专业的评估量表进行全面评估后,才能制定出个性化的训练方案。这个方案精确到每一块肌肉、每一个动作的训练,盲目地自行活动,很容易导致错误动作的出现和错误习惯的固定。
2.觉得康复开始时间无所谓:有些患者和家属认为,康复什么时候开始都一样,晚几天也没关系。但事实是,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的前三个月是康复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发病后的早期,大脑的可塑性最强,对康复训练的反应也最为敏感。如果错过这个最佳时机,患者的康复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恢复的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3.认为康复只是肢体功能的训练:不少人对康复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锻炼肢体上,忽略了言语、认知、吞咽等其他功能的康复。实际上,脑卒中往往会导致患者多方面的功能障碍,言语不清、认知障碍、吞咽困难等问题同样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4.急于求成,过度训练:有些患者和家属求好心切,认为康复训练的强度越大、时间越长,恢复得就越快。于是,他们让患者过度训练,结果却适得其反。过度训练不仅会让患者感到疲惫不堪,还可能导致肌肉拉伤、关节损伤等问题,甚至加重病情。
四、康复之路,携手同行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是一场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旅程。它不仅需要患者自身的坚强意志和积极配合,需要家属的悉心照料和鼓励支持,更需要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和精心治疗。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每一份努力都不可或缺。让我们携手共进,在脑卒中早期康复的道路上,用科学的方法、坚定的信念和无尽的爱,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帮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美好,拥抱充满阳光的未来。
(供稿:老年康复科 参考文献:《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监制:王培安
总编:陶子奇
审核:于栋梁
编辑:夏 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