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课堂丨糖友健康守护 五维科学管理

时间:2025年8月27日阅读量:217 次

  为了帮助糖尿病人更好地健康管理,下面将从饮食、运动、用药、监测和并发症预防这几个关键方面,为大家呈现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护理知识。

  一、饮食管理:控制血糖的基石

  合理饮食是糖尿病管理的首要环节。每日总热量需根据患者体重、活动量精准计算,建议碳水化合物占比 50%-60%,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如全谷物、杂豆类和新鲜蔬果。蛋白质摄入以优质蛋白为主,占比 15%-20%,可选择鱼、禽、蛋、奶及豆制品。脂肪摄入需控制在总热量的 20%-30%,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多采用橄榄油、鱼油等不饱和脂肪酸。

  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可采用少食多餐模式,将每日食物分为 5-6 餐,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同时,严格限制精制糖和含糖饮料,戒烟限酒,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每餐进食时间不少于 20 分钟。

  二、运动指导:增强体质,调节血糖

  适当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减轻体重。糖尿病患者应选择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每次 30 分钟,每周 5 次。运动强度以运动时心率达到(220 - 年龄)×(60%-70%)为宜,运动过程中微微出汗、能正常交谈即可。

  运动前需进行 5-10 分钟热身,如伸展运动;运动后进行 5-10 分钟整理活动,避免突然停止。避免在空腹或血糖过高(>13.9mmol/L)时运动,以防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运动时携带少量糖果或饼干,一旦出现心慌、手抖、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立即进食。

  三、用药护理:规范用药,监测反应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口服降糖药应按时按量服用,如磺脲类药物需餐前 30 分钟服用,二甲双胍可餐中或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反应。胰岛素治疗患者要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腹部、大腿外侧、上臂三角肌等),轮换注射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导致皮下脂肪增生或萎缩。

  用药期间密切监测血糖变化,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如头晕、乏力、饥饿感)、胃肠道不适、过敏等药物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妥善保管药物,胰岛素需冷藏保存(未开封)或室温保存(已开封),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

  四、血糖监测:及时掌握血糖动态

  定期监测血糖是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患者应学会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自我监测血糖,监测时间包括空腹血糖(早餐前)、餐前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睡前血糖等,必要时监测凌晨 3 点血糖以排除夜间低血糖。

  记录血糖监测结果,形成血糖日记,包括血糖值、监测时间、饮食、运动、用药情况及有无不适症状。根据血糖波动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饮食、运动和用药方案。最新标准60岁以下的糖友,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 4.6-6.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 < 7.8mmol/L。60岁到80岁的糖友,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 < 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 10.0mmol/L。对于80岁以上的糖友,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 < 8.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 12.0mmol/L,具体目标需个体化制定。

  五、并发症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糖尿病并发症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需积极预防。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包括眼底检查(每年 1 次,排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足部检查(每日自我检查,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有无破损,定期到医院检查神经和血管功能)、肾功能检查(每年检测尿微量白蛋白 / 肌酐比值、血肌酐)、心血管检查(监测血压、血脂,定期做心电图)。

  注意足部护理,选择宽松、透气、合脚的鞋袜,避免赤脚行走,洗脚水温控制在 37-40℃,避免烫伤。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积极控制血压(<140/80mmHg)、血脂(LDL-C<2.6mmol/L),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

  糖尿病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患者及家属需积极学习相关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随访,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才能有效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供稿:外科、老年病科)

监制:王培安

总编:陶子奇

审核:于栋梁

编辑:夏 



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