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的接力棒会一直传下去”—他把康复的“光”留在奎屯

下午1点,午休时间。刚结束3个月援疆任务的徐州市康复医院脊髓损伤康复科副主任医师姜效韦博士,正通过网络与数千公里外奎屯医院康复科的医生进行远程会诊。屏幕上,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CT影像被放大、标注,姜效韦细致地讲解着康复方案。这样的远程会诊,已成为他结束援疆工作回到徐州后的工作常态。
尽管人已回到徐州,但姜效韦的心仍系着奎屯。除远程指导病例,他还要忙着按照上级工作要求,根据奎屯实际需求,协助推进新一批援疆计划……他笑着说:“人虽然回来了,但援疆的接力棒会一直传下去。”
在刚刚过去的3个月,姜效韦在新疆伊犁州奎屯医院开展医疗援助。时间虽短,情谊却深;距离虽远,心却相近。他不仅带去先进的康复理念和技术,更点燃了希望之光,照亮了边疆患者的康复之路。
精准治疗,点亮康复之路
“康复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接力。”这是姜效韦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奎屯医院康复医学科,他身体力行地诠释这句话的含义。
当地一位48岁的患者令他印象深刻。患者因乳腺癌术后长期不敢活动,导致肩关节严重粘连、疼痛剧烈、无法入眠,辗转多地求医均被建议手术,但是患者内心抗拒手术。姜效韦通过彩超引导下精准药物注射、手法松解、运动疗法及物理治疗,短短3周就让她恢复功能、重获安眠。
还有一位手腕肌腱与神经断裂的女孩,术后因石膏固定不便活动,肢体功能迟迟未能恢复。姜效韦发现当地缺乏康复支具制作条件,便主动从网上采购材料,亲手为她定制可调节角支具。这副支具不仅便于日常锻炼,还能随康复进展动态调整,极大促进了患者功能恢复。
“技术要硬,心肠要软。”姜效韦说。他多次深入社区、福利院义诊,为行动不便的患者上门指导,让康复的温暖抵达更多需要的家庭。
柔性援疆,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姜效韦深知,援疆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奎屯医院康复科仅有4名医生,人手紧缺,难以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
姜效韦从规范流程入手,修订脑卒中、颈肩腰腿痛等常见病的评估与治疗路径;推广骨关节运动疗法、药物注射等适宜技术;推动多学科协作,实现术后、卒中早期康复前移。此外,他还协助规划科室发展亚专业方向、参与质控体系建设,为科室长远发展筑基。
人才培养是他最看重的一环。每周两次的业务培训、床边教学、疑难病例讨论……姜效韦毫无保留地将知识传授给当地医护。他说:“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他要留下的,是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疆虽远,情更长:援疆结束,帮扶继续
尽管援疆只有短短3个月,但姜效韦与奎屯的联系并未中断。至今,他仍通过微信远程指导病例,科室同事遇到难题随时找他“云会诊”。
更重要的是,他所搭建的桥梁仍在延伸,新一轮帮扶即将启动。徐州市康复医院与奎屯医院将建立长期协作机制:后续将派遣多名专家赴疆,开展产科康复、心肺康复、神经康复等专题培训。
“虽然是柔性援疆,但感情是刚性的。”姜效韦笑着说,“我又多了一个牵挂的地方。”
姜效韦用技术、耐心与爱,让奎屯患者重拾生活的尊严与希望。虽已返徐,但那束光仍照亮着奎屯的康复之路。正如他所说:“康复是一群人的接力。”而现在,这场接力,正在跨越山河,持续传递。
(来源:都市晨报)
监制:王培安
总编:陶子奇
审核:于栋梁
编辑:夏 蓉

